工作动态

通知公告

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通知公告 >> 正文

健康小常识:冬季预防出血热

发布日期:2010-12-31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一、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

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黑线姬鼠等野鼠传播的急性全身疾病。在我国,由于流行性出血热多伴有肾功能损害,因此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,简称“流出热”,是一种名叫汉坦的病毒引起的。据报道,我国是世界上受“流出热”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,近10年全国每年均有4~6万人发病,全年均有散发,发病高峰期为每年3~5月,地区分布广泛。流行由过去主要在农村,现已波及某些中心城市,人群普遍易感,高发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,青壮年发病较多,儿童罕见,且男性高于女性。因此,该病仍是我国除病毒性肝炎以外,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。

作为本病传染源的宿主动物多达90余种,但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;其次,家兔、猫、犬、家禽等,均有传播该病毒的可能性。病毒通过这些动物的血、唾液、粪、尿,从破损的皮肤,黏膜(如消化道)侵入人体,也可经寄生在鼠类身上的螨类叮咬人体而发病,甚至通过被排泄物污染的尘埃,经呼吸道吸入而致。

二、出血热的发病原因

出血热的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,而城市居民染上此病主要是因为在野外、草地或者其他潮湿的地方接触螨虫所致。目前在出血热发病人群中,农民占绝大多数,近年城市发病人数有所增加。感染出血热的典型症状为“三痛”和“三红”,即头、眼眶、腰痛和脸、脖子、胸部红肿,随后要经过低血压期、少尿期甚至闭尿期,最后到多尿期等几个阶段。出血热症状与感冒症状有些类似,比如发烧、头痛等,因此很容易误诊。

专家提醒,为了有效预防出血热,农村家庭在饮食时要注意卫生,吃剩饭时一定要加热,杀除有可能残留在食物上的鼠类排泄物,城市居民在此期间则尽可能减少接触潮湿的草皮和绿地。此外,注射疫苗也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
出血热是由以下原因引起:

(一)宿主动物和传染源: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、包括鼠。

(二)传播途径: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,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、尿、便排出,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。

(三)人群易感性: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,隐性感染率较低,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,二次感染发病罕见。

三、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

一潜伏期

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~3周。起病急,有发热(38~40℃)、三痛(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)以及恶心、呕吐、胸闷、腹痛、腹泻、全身关节痛等症状,皮肤粘膜三红(脸、颈和上胸部发红),眼结膜充血,重者似酒醉貌。口腔粘膜、胸背、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,或呈条索状、抓痕样的出血点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病人退烧,但症状反而加重,继而出现低血压、休克、少尿、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。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、低血压、少尿、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。如处理不当,病死率很高。因此,对病人应实行“四早一就”,即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休息、早治疗,就近治疗,减少搬运。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、头痛、腰痛、咽痛、咳嗽、流涕等,极易与感冒混淆,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;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尿少、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;部分患者可有恶心、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;少数患者有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乏力症状,皮肤粘膜有出血点,或白细胞数增高,与败血症非常相似。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,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,因此,预防尤为重要。

二临床表现

1.发热及毒血症症状:起病急,发热,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℃以上,为稽留热或弛张热,伴有畏寒、出汗,持续3~4天后体温下降,在第12~14天再次上升。伴乏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。

2.消化系统表现:发病后第2~3天即可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,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。症状可持续1周。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。

3.出血:发病后第4天开始有程度不等的出血,表现为皮肤、黏膜出血、鼻、牙龈出血、呕血、便血、血尿、阴道出血,甚至多脏器出血。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。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。

4.其他: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,在发病后第5~7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,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,1天后发展为融合性斑丘疹,不痒,到第12天消退。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、咽痛、咳嗽、胸痛;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;少尿、无尿及肾功能衰竭;谵妄、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。

(以上信息摘自网络)